走势:在周三的亚洲交易时段,美元指数连续第二天表现疲软,徘徊在 100.90 左右,在 101.00 附近维持跌势。
- 原因:
- 通胀数据影响:美国 4 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 2.3%,略低于 3 月的 2.4%,也低于市场预期,这使得美元走弱2。通常来说,通胀数据低于预期会降低市场对该国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进而对该国货币造成压力。
- 贸易谈判进展:美中贸易谈判取得突破,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大幅降低关税。这一进展缓解了贸易紧张局势,市场风险偏好有所上升,对美元的避险需求下降。不过,由于美中贸易关系对全球经济影响重大,协议的达成也使得美元指数面临的下行压力有限。
-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4 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 2.3%,年度总体通胀率达到三年来的新低。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 CPI 同比增长 2.8%,与前一数据和预期相符。按月计算,总体 CPI 和核心 CPI 均上涨 0.2%。
-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美国劳工部当地时间 5 月 14 日公布数据显示,4 月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 0.5%,同比上涨 2.2%,高于市场普遍预期。这一数据可能会对美元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进一步观察其与市场预期的差异对货币政策预期的改变。
- 消费者信心指数:美国密歇根大学 11 日发布的报告显示,4 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 50.8,大幅低于 3 月份的 57.0,也低于市场预期的 54.0,是连续第 4 个月下跌,并创下了 2022 年 6 月以来的最低值。消费者对于未来一年通胀的预期从 3 月份的 5.0% 飙升至 6.7%,创下了 1981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主要是消费者普遍担心美国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贸易紧张局势,进而影响到商品价格和整体经济。

分析师预计 4 月的 CPI 报告可能是一段时间内最后一份表现稳定的报告,因为特朗普政府对主要贸易伙伴的三位数关税将于 5 月生效,这可能会对未来的通胀数据和美元走势产生不确定性。交易员们将继续关注后续的经济数据以及美中贸易谈判的进一步进展,以判断美元指数的未来走势。